1、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和“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的优势,传承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等学科几十年的建设成果,结合国家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对高素质科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和工程技术研究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围绕“学生学习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类专业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以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为核心;以依托学科优势、重大科研项目和大型工程项目的资源,构建大学生实验教学平台和大学生创新研究实践平台为保障,在强调实验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基础、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建筑环境四个模块,构建涵盖基础层、提高层和研究创新层的“两结合三层次四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实施分类培养,营造有利于所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解决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实验教学资源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不够、个性化发展受限、主动创新性差、了解和接触科学前沿、实际工程机会少的问题,全面提升学生基本知识转移能力和基本研发能力。
2、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围绕培养培养高素质科学研究创新型人才和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研究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依托学科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环境的建设,具体方案为:
(1)将“两结合、三层次、四模块”实验教学体系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围绕高素质创新性研究型人才和高素质工程技术研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步实施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综合改革,进一步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突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优化“四模块”实验系列的结构关系,围绕“重基础训练、拓展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探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两结合”实验教学模式以及结合点、结合方式,形成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依托、统筹协调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
(2)依托重点实验室、科研资源,构建大学生实验教学而平台和创新研究实践教学平台。挖掘重点实验室和学科平台的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本科生创新培养计划纳入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中,在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构建科学研究和本科创新性人才培养兼用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平台,建立利用重点实验室提高本科实验教学水平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从条件和制度建设的角度促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协调统一,为本科生参加工程综合实践和科学研究创新实验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培养学生基本知识转移能力和基本研发能力,引导学生走上创新的道路,使重点实验室成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教学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3)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充实、更新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以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贯彻“教学改革与素质培养”的教学方针和“重组基础,趋向前沿,反映现代,综合交叉”的现代课程建设思路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实验教材体系的建设,通过不断开发实验项目、研制实验装置,更新实验内容,实现实验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是将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及应用成果转化为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逐渐提升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学时比例。坚持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SRTP)计划,使大学生通过科学研究过程的体验,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重点实验室教师和实验教师相结合,构建具有创新能力的专兼职实验教师队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组建一支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创新研究的环境氛围之中。继续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依托重点实验室教师以及他们所拥有的前沿课题和大型工程设计任务,建立一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构建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三层次为一体的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指导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重点实验室老师指导创新实验的运行模式和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明确重点实验室教师和创新实验指导教师的关系和教学责任。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建设开放实验室和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将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实验设备等资源上网并进行网络化管理,为开放实验室管理奠定基础;开发虚拟实验课件和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实现网上辅助实验教学;为满足创新性人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在网上适时公布本学科前沿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现代测试技术和手段引入到网上资源库中;开发虚拟实验课件和实验教学网络资源,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实现网上辅助实验教学,发挥实验中心的辐射作用。